top of page

留学生注意|警惕海外五大高发类型电信诈骗!

当前,海外电信诈骗仍呈多发态势。留学的同胞不时遭遇网络电信诈骗案件,追回被骗金额更是难上加难,一些同胞为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警惕,不给不法分子任何机会!


今天小助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留学生可能会遇到的诈骗套路,帮助大家擦亮双眼,不落圈套!


#套路一:假冒大使馆工作人员



骗子假冒中国驻外大领馆名义,利用伪造号码进行诈骗。


他们会把事情讲得很严重——比如说犯了案子或者有文件被扣押要被限制出入境,需要转人工服务,然后套取个人信息以核实身份,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或接受“保护”,转款至骗子所持的“安全账户”或链接登录本人网银账户并输入密码。


除了打给留学生,有些骗子甚至还会冒充大使馆打电话给在国内的家长说国外的孩子被绑架或者犯案,要求家长对其银行账户进行转账。



再次提醒广大留学生,尤其是近期出国的新生:所有以大使馆名义来电,转接国内公安机关并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电话!


#套路二:冒充公检法



近年来针对国际学生的电信诈骗越来越普遍,模式也层出不穷。4月9日,公安部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法严厉打击跨境赌博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良好秩序。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留学生家境尚可又年纪很小孤身在海外的特点,假冒使领馆工作人员或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骗取受害人信任,然后声称受害人涉嫌洗钱、邮寄非法物品等犯罪,将被限制出境、引渡回国、取消签证、开除学籍或被逮捕……哄骗、威胁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以缴纳保证金、保释金等理由要求受害人付款…..

#套路三:“虚拟绑架”类



这类电信诈骗案件由台湾诈骗集团通过设在境外的诈骗犯罪窝点实施,嫌疑人冒充我驻外使领馆等机构工作人员,并通过改号软件或海外即时通讯社交软件联系受害人,称其涉及重大刑事案件,面临刑事起诉或被遣返等,逐步诱导受害人或其家属将钱款转入指定的银行账户内,接受所谓的“财产审查”,进而实施诈骗;或者以“案情保密”为由,通过恐吓等手段操控受害人暂时外出躲避,并切断与家人朋友的一切联系,嫌疑人进而致电受害人家属,谎称受害人被绑架索要赎金。受害人家属在无法联系上受害人后,便信以为真,将赎金汇入嫌疑人指定的银行账户,上当受骗。


#套路四:“杀猪盘”类



“杀猪盘”类电信诈骗,骗子看重的不是你的感情、而是你的钱包,和你建立联系、嘘寒问暖让你信任,给你蝇头小利、佣金收益让你上钩,请你投入大注、赔进身家让你疯狂,最后把你拉黑、卷钱跑路让你悔恨!


#套路五:假冒大使馆工作人员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地的防疫物资需求量激增,不法之徒趁虚而入,由此引发的诈骗活动与日俱增。


日前,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接到多起中国公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求助。诈骗分子谎称有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诱骗当事人汇款后即失去联系,给旅南中国公民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此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在网络上购买医用口罩、消毒水、酒精等防疫用品被骗的消息屡见不鲜。





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政府机关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中国同胞有涉及国内的案件需要处理,不会要求接电人回拨任何电话号码进一步联系,不可能向个人提供涉密文书,更不可能提出提供银行账户、汇款转账等要求。不要轻信任何以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公检法名义索取个人信息、要求转账或汇款的电话及邮件。

接到类似电话不必惊慌,可挂断后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或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热线进行核实

切勿在电话里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银行账户、BRP等个人信息。遇到来电人以“取消签证”、“涉嫌犯罪”等理由制造恐慌,应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核实真实情况,及时与父母亲人沟通。

学校的通知通常会以邮件形式传达,并且学校的邮件一定会有单独的邮箱后缀。缴纳学费或其他费用请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或者直接联系学校工作人员。

无法辨别是否为诈骗电话,请及时向中国驻英国使馆或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核实。如不幸上当受骗,应及时向所在国家警方报案,并同时向国内公安机关报警

受害人如无法直接向国内公安机关报案的,可通过国内近亲属及时报案,并向国内报案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请求帮助(拨打110即可)。


希望大家都保护好自己,接到陌生电话时“守住不以任何方式给对方钱财的底线”


Comments


bottom of page